大鼠血清的主要应用领域
大鼠血清是由健康大鼠血液经无菌采集、分离和微孔过滤等工艺制备而成的澄清液体,不含溶血、异物、细菌、真菌等污染物,广泛应用于细胞培养、免疫学研究、药物研发、疾病模型建立及生化实验等领域。
制备工艺
采血方法剪尾采血:适用于少量采血需求。将鼠尾浸入50℃温水或用酒精棉球擦拭,使血管充盈后剪去尾尖(大鼠3-5mm),血液自由流入试管。每只大鼠可采血10次以上,每次0.3-0.5ml。
眶后静脉丛采血:操作者固定大鼠头部,捏紧皮肤或轻压颈部两侧使眼球突出,用毛细采血管从内眼角45°刺入静脉丛,后退并吸出血液。技术熟练时可重复采血,每次约0.5ml。
腹主动脉采血:适用于大量采血需求,但操作复杂,需专业人员操作。
分离与过滤采集的血液加入抗凝剂(如肝素)后离心分离,吸取上层血清。
通过0.22μm或0.45μm过滤器去除细菌和杂质,部分产品经3次0.1μm过滤以提高纯度。
部分血清需经脂质萃取和含NaN₃的PBS溶液透析,以改善透明度。
保存与分装过滤后的血清分装至无菌试管或西林瓶,加入防腐剂(如二甲基亚砜或青链霉素)后密封。
长期保存需置于-80℃冰箱,短期使用可存于-20℃(避免超过1个月)。解冻时采用逐步解冻法(-20℃→2-8℃→室温),并轻摇混匀以减少沉淀。
主要应用领域
细胞培养作为天然培养基添加剂,提供细胞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。
适用于原代细胞培养、传代细胞培养及病毒疫苗生产。例如,在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原代培养中,无血清培养体系结合5-氟脱氧尿嘧啶可获得高纯度神经元,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理想模型。
免疫学研究用于抗体检测、免疫印迹、免疫组化等实验,研究免疫系统的功能和疾病机制。
作为封闭血清,降低实验背景,减少假阳性结果。
药物研发评估药物毒性和代谢过程,帮助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安全性和作用机制。
用于药物筛选试验,观察药物对特定生物过程或生物标志物的影响。
疾病模型建立通过向细胞培养基中添加大鼠血清,模拟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生理环境。
用于研究肿瘤、炎症、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。
生化实验含多种酶和代谢产物,可用于酶活性测定、代谢物定量等实验。
用于基因表达研究,通过分析血清中的mRNA或蛋白质,研究基因的表达情况。
使用注意事项
避免反复冻融:解冻后应尽快用完,若需分装,应无菌操作并冷冻保存。
防止溶血:采血时避免红细胞破裂,确保血清为黄色清液。
控制采血速度:抽血过快易产生气泡,影响血清质量。
去除沉淀:解冻后若出现沉淀,可离心去除(不建议过滤,易堵塞滤膜)。
热灭活处理:若需灭活补体系统,应严格按56℃、30分钟处理,避免高温导致沉淀增多。